职称论文发表眼科医学论文范文大全,获奖论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眼科医学论文发表细节、眼科医学论文选题指导、眼科医学论文投稿期刊推荐,免费咨询。今天,白飞为大家整理了眼科医学论文发表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幼儿园教学论文优秀范文三篇,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创作出优秀的文章:眼科医学论文优秀范文一儿童眼部肿瘤的病理学特点研究摘要:目的总结儿童眼部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病理科的例眼部肿瘤患儿临床资料,收集患儿肿瘤部位、临床特点、病理分型等资料。结果例患儿中,按眼部肿瘤发病部位:眼睑及眼表肿瘤47例(47.0%),眼眶肿瘤24例(24.0%),眼内肿瘤29例(29.0%)。按肿瘤的性质和病理分型:良性肿瘤69例(69.0%),恶性肿瘤31例(31.0%);良性肿瘤中发病率前三位的为:皮样囊肿15例(21.74%)、角膜皮样瘤12例(17.39%)、表皮样囊肿8例(11.59%);恶性肿瘤中主要为视网膜母细胞瘤(23例,74.19%)。结论儿童肿瘤都是先天性肿瘤,其中视网膜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皮样囊肿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关键词:儿童眼部肿瘤;病理学特点;良恶性;肿瘤部位;病理学论文配图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年1月~年3月医院病理科的例眼部肿瘤患儿临床资料,全部患儿均在病理科经石蜡切片做病理学检查,均为单眼患病,左眼50例,右眼50例;年龄在9个月~12岁,平均(7.27±1.54)岁。
1.2方法
收集患儿的如下资料:性别、年龄、眼别、肿瘤部位(眼睑及眼表、眼眶、眼内)、肿瘤病理分型(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皮样瘤、色素瘤、血管瘤、纤维脂肪瘤、炎性假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
2结果
从肿瘤发生部位来看,儿童眼部肿瘤科分为眼睑肿瘤、眼内肿瘤、眼眶肿瘤、角结膜肿瘤以及巩膜肿瘤,本次的例患儿中:眼睑及眼表肿瘤有47(47.0%)例,其中44例(93.62%)为良性肿瘤,仅有3例(6.38%)为恶性肿瘤。44例良性肿瘤中:角膜皮样瘤12例(27.27%)、皮样囊肿9例(20.45%)、色素瘤6例(13.64%)、毛母质瘤5例(11.36%)、上皮性囊肿3例(6.82%)、表皮样囊肿3例(6.82%)、毛细血管瘤2例(4.55%)、神经纤维瘤2例(4.55%)、血管瘤1例(2.27%)、血管错构瘤1例(2.27%)。3例恶性肿瘤中:基底细胞癌2例(66.67%)、皮脂腺癌1例(33.33%)。
眼眶肿瘤有24例(24.0%),其中22例(91.67%)为良性肿瘤,2例(8.33%)为恶性肿瘤。在22例良性肿瘤中:皮样囊肿6例(27.27%)、血管错构瘤6例(27.27)、表皮样囊肿5例(22.73%)、皮脂腺囊肿3例(13.64%)、炎性假瘤2例(9.09%)。2例恶性肿瘤中,均为继发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眶内蔓延。
眼内肿瘤有29例(29.0%),其中3例(10.34%)为良性肿瘤,26例(89.66%)为恶性肿瘤。3例良性肿瘤中:均为虹膜囊肿。26例恶性肿瘤中:23例(88.46%)为视网膜母细胞瘤,3例(11.54%)为脉络膜黑色素瘤。
本次例患儿中,良性肿瘤共有69例(69.0%),恶性肿瘤共有31例(31.0%)。良性肿瘤中:皮样囊肿15例(21.74%)、角膜皮样瘤12例(17.39%)、表皮样囊肿8例(11.59%)、血管错构瘤7例(10.14%)、色素瘤6例(8.70%)、毛母质瘤5例(7.25%)、上皮样囊肿3例(4.35%)、皮脂腺囊肿3例(4.35%)、虹膜囊肿3例(4.35%)、毛细血管瘤2例(2.90%)、神经纤维瘤2例(2.90%)、炎性假瘤2例(2.90%)、血管瘤1例(1.45%)。恶性肿瘤中:视网膜母细胞瘤23例(74.19%)、脉络膜黑色素瘤3例(9.68%)、基底细胞癌2例(6.45%)、继发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眶内蔓延2例(6.45%)、皮脂腺癌1例(3.23%)。
3讨论
从确诊年龄来看,多数儿童眼部肿瘤的年龄较小,由于多数肿瘤在患儿出生时就已经存在,不少细心的家长会及早发现就诊。按发生部位,本研究结果显示:眼睑及眼表的肿瘤发生率明显高于眼眶肿瘤和眼内肿瘤,且眼睑及眼表肿瘤、眼眶肿瘤多为良性肿瘤,主要为皮样囊肿、角膜皮样瘤。其中皮样囊肿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是胚胎期小片的胚胎表皮陷入软组织突内或眶骨发育缝的间隙中,虽然大部分脱落的胚胎性上皮成分萎缩,但是偶尔有些会生存下来,最后在眶周产生囊性病变,形成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的生长缓慢[1]。本研究显示,眼内肿瘤多数为恶性肿瘤,其中恶性肿瘤又以视网膜母细胞瘤为主,多数发生在3岁以内的患儿中,主要症状为白瞳症,还可表现为眼内炎、眼球突出、继发性青光眼、角膜水肿等[2]。本研究中显示视网膜母细胞瘤多发生在0~3岁组患儿中。视网膜母细胞了由视网膜3个核层的任意单个或多个核层原始干细胞起源,为胚胎性恶性肿瘤,具有先天性和遗传的特点。临床上根据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否侵犯筛板和视神经来调整治疗方案,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从过去的眼球摘除术、外放射治疗逐渐转向化学减容后局部治疗上。
综上所述,儿童眼部肿瘤病理类型多,为先天性、胚胎性肿瘤,其中良性肿瘤主要为皮样囊肿,恶性肿瘤主要为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上应重视对儿童的眼部保健工作,做到眼部肿瘤的早发现早治疗,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魏秋彩,李晓华,郝远瑞,等.儿童眼部肿瘤例的病理学分类[J].中华眼科杂志,,49(1):37~40
[2]赵云,赵红,林锦镛,等.儿童眼部肿瘤例临床病理学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52(10):~眼科医学论文优秀范文二基于人工智能的眼底图像自主识别系统探析 摘要: 眼底在眼科医学中是重要的研究对象,眼科医生往往通过眼底图像来诊断人眼疾病。为提高眼科医生的眼疾诊断率,研究利用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眼底图像进行智能识别的可行性。首先对眼底图像数据运用OpenCV、MATLAB包含的多种图像技术进行有效处理,然后利用TensorFlow建立不同结构不同参数的卷积神经网络,对处理后的眼底图像进行特征提取与训练学习;通过改变层级和加入中心损失函数来提升识别率以优化网络,将眼底图像输入网络即可实现眼底疾病的快速分类同时显示相应的识别概率。本文选取包括糖尿病、青光眼等八类张×像素眼底图片进行分类训练及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网络模型在迭代次数为次时,识别率达到44.81%。该方法实现了对眼底图像的识别,可帮助眼科医生辅助判断眼疾。
关键词: 人工智能;图像处理;卷积神经网络;图像识别;
Abstract: InordertoimprovetheOphthalmologistdiagnosisrate,thestudyaimstoexplorethefeasibilityofusingimageprocessingandartificialintelligencetechnologytorecognizeeyefundusimages.First,thefundusimagedataareprocessedeffectivelyusingvariousimagetechnologiesincludedinOpenCVandMATLAB.ThenTensorFlowisusedtoconstruct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swithdifferentstructuresandparameterstoextractfeaturesandtraintheprocessedfundusimages.Therecognitionrateisimprovedbychangingthehierarchyandaddingthecentrallossfunctiontooptimizethenetwork.Byinputtingthefundusimageintothenetwork,theimageclassificationcanberealizedrapidlyandthecorrespondingrecognitionprobabilitycanbedisplayedatthesametime.×pixelfundusimagesincludingdiabetesmellitusandglau
Keyword: artificialintelligence;imageprocessing;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s;imagerecognition;
1、引言
在眼睛疾病检查中,眼底筛查是一种常见的经济有效的方法。对于不同的眼病,眼底图像所展示的形态和特征也各不相同,并且会随着患者身处的环境及条件的不同产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群体中均会存在差异,因此眼科医生常通过对眼底图像的观察及自身经验判断眼科疾病[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医疗影像领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现代的眼科医生已经抛去了过去传统的人眼观察模式转而利用当代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更好的判断。但是随着眼疾患者的日益增多,眼科医生的压力也与日俱增,长时间依赖图像处理技术也难免造成身心劳累,并且早期发现眼部疾病存在较大困难,因为在眼部疾病的早期阶段,眼科医生通常很少能见到相应症状[2]。基于人工智能的眼底图像自主识别系统探析
人工智能的兴起几乎渗透到各个领域,在医学中也是如此,AI医疗目前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热门的领域之一[3]。国外已经有很多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先例[4,5],而有着非常广泛应用领域的图像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一个重要分支在医学图像领域一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内[6]和国外已经被实际运用[7]。
所以,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医生可以利用AI建立起的模型更进一步提升疾病类型的诊断精度,从而大幅度提高诊断效率,降低诊断压力[8]。
查阅资料发现,在眼科领域,将眼底图像作为识别对象的先例目前较少。海军军医大学团队采用基于超过18万张来自EyePACS的眼底彩照构建了辅助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模型。在实验室条件下,该模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3%和79.5%[9];最近,南通大学医学院团队开发出远程智慧眼底筛查云平台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查找眼底视网膜血管的微小变化,为病程研究评判及治疗提供参考[10]。
而在实际的眼科疾病中,除了因糖尿病造成的眼疾以外,也会存在因青光眼、白内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许多其他原因引起的失明,同时由于可能存在部分图像源模糊不清的状况,也需要预先进行大量的图像预处理。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在眼底图像处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人工智能框架的眼底图像自主识别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同时识别包含糖尿病、青光眼,白内障,高血压等其它原因引起的眼疾,并给出相应概率。
2、图像处理
在实际判断中,部分图像源可能存在图像迷糊不清的状况,同时也为了让计算机更好的识别,因此本文提出的眼底图像识别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为图像处理[11],第二步为图像识别[12]。
针对眼底图像,本文图像处理算法的语言以Python和MATLAB为主,同时结合图像开源库OpenCV。执行过程为首先从第三方获取图像源,然后经过系统的预处理、图像分割等一系列图像处理流程以后,最终再用于图像识别。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下面对每一步骤做简要说明:
图1眼底图像处理流程图1眼底图像处理流程
1)图像获取:从第三方的数据库获得临床医学仪器输出的标准眼底图像源,如图2(a)所示。
2)图像增强:由于获取的图片源可能存在质量参差不齐,或多或少存在模糊等情况,需要对图片源预处理消除噪声。增强通过CLAHE算法[13],如图2(b)所示。
3)图像去噪:在对源图像增强以后,伴随着图像获取及预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需要去除噪声,本文通过高斯平滑[14]来实现,效果图2(c)所示。
4)图像分割:对预处理的细胞图像进行分割,图像分割是很重要的一环,合理的分割是后续处理的重要保证[15],如图2(d)所示。
5)形态学处理:对分割后的细胞进行腐蚀膨胀[16],腐蚀膨胀如图2(e)所示。
6)取反:将黑白对换,更为直观地突出细胞形态和边缘,取反后效果如图2(f)所示。
图2眼底图像处理图2眼底图像处理
其中,眼底图像处理和图像识别数据集来自北京大学“智慧之眼”国际眼底图像智能识别竞赛(odir),官方提供了0组包含患者的性别、年龄、双眼彩色眼底照片和医生的诊断关键词等的结构化脱敏后眼科的数据集。数据集被分为8个标签,包括正常(N)、糖尿病(D)、青光眼(G)、白内障(C)、AMD(A)、高血压(H)、近视(M)和其他疾病/异常(O)。因为机能的限制,本文选取了包含8个标签在内共个图像数据作为原始数据。
3、深度模型的搭建
3.1、学习方式及神经网络选择
在机器学习中,除监督学习和非监督学习两种常见的形式外,还有半监督式学习[17],即数据集中,很少一部分有对应的匹配标签,另外绝大多数数据是未知标签,因此隐藏在半监督学习下的基本规律需要通过已知数据的对应标签进行挖掘,挖掘的过程可以看作机器学习的过程。
因为官方数据集已经提供了大量的相应标签,将所需的数据集进行分类以后就可先训练,因此本文采用半监督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简称CNN,经常用于图像的分类[18],卷积神经网络主要通过自行设定的卷积核从图像中提取特征值,然后根据特征值进行分类,本文神经网络的建立及识别过程如图3所示:
图3网络训练流程图3网络训练流程
首先选取张×像素的眼底源图像和对应标签作为训练集进行训练,第一次遍历图像集,第二次遍历图像集的标签。然后开始建立卷积神经网络,本文设计的卷积层有两层,神经元为个,优化算法采用梯度下降算法[19],CNN搭建完成后开始训练。训练结束后得到完整模型,最后将未知标签的眼底图像源载入模型进行识别,图像识别是配合SOFTMAX分类器[20]搭建而成。
3.2、模型测试
然而经过实际测试发现,数据集中的眼底图像是×,因此若要使神经网络模型正常的训练,需要修改网络结构,否则过大的容量会导致显存不够用导致训练失败。
改善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可以通过缩小图片尺寸来实现,第二种通过降低输入模型的数据量来实现。而一张复杂的图像集所包含的特征量需要通过足够的像素点支撑,若是为了满足模型运转而大幅度较少图像像素,反而失去了分类的本质。
但是同时也要保证一定的训练数量,因此多次尝试以后,最终设定图像输入为×像素。
本文采用32个7×7的卷积核,即抽取7×7像素子区域,把输入的图像源作为4d的向量,采用灰度图作为输入形式,并且设为函数自动计算一维大小,图像源的宽为、高为。
此外,在搭建模型的过程中,还需特别
图4全连接层图4全连接层
4、实验结果
4.1、实验条件
本文所采用是单独GPU为GTX,CPU为IK,内存为12G的工作站。抽取张×包含8种标签的数据集用作训练集,将额外的50张数据源作为测试集,测试集用于评估模型的性能。考虑时间成本的原因,经次迭代训练模型得到收敛。
4.2、实验结果
在第三方数据库的帮助下,项目抽取了幅眼底图像,并对其加以指导分类,分为8组,分别为正常(N)、糖尿病(D)、青光眼(G)、白内障(C)、AMD(A)、高血压(H)、近视(M)和其他疾病/异常(O)。
训练样本为例,其余50例作为测试样本,8个类别作为输出节点,对训练样本进行网络训练。考虑时间的成本,在进行次迭代以后,识别率达到了近45%。
完成分类器的训练后,用它对50例测试样本进行预测分类,检测其分类精度,结果如表1所示。
从测评结果发现,由近视眼和白内障引起的眼部疾病具有显着的图像特征,差异明显,因此较好分辨,取得了较好的识别效果。但是像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及高血压几种症状并没有起到很好地识别效果,存在着很明显的分类干扰。
误差在于算法并不能很好地提取每个病症的特征点,即使是经过前期的图像处理之后,依旧难以分辨。因此,需要寻找新的特征参量寻找它们显着的特征,比如说在眼底某个特定区域内的形状。另外,本文的图像处理是统一将数据集进行了二值化之后才导入到了训练模型,而色彩其实也可作为一分类特征,所以后续将在这些方面逐步改进。
5、结论
眼底图像识别的方法结合了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对眼底图像先进行了处理分析及特征描述,然后将之输入到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里面进行识别并归类。试验的语言以Python为主,图像处理和图像识别分别以OpenCV和TensorFlow为辅。
试验结果表明结合梯度下降算法和卷积神经网络,系统可以有效地建立学习模型并给出分类的概率,对眼底图像可以一定程度上进行识别,但是考虑到机能和时间成本的限制,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表1实验结果表1实验结果
下一步的是继续完善和改进识别率,搭建更好的硬件平台同时更好的改进图像处理算法,同时也将神经网络模型更加深化,最终结合嵌入式和智能物联网技术将对眼底的研究成果转入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平,陶利娟,杨慧玲,王曦琅,熊师,肖志刚,郭艳,杨俊芳,唐晓容,漆争燕.新生儿眼底变化规律及疾病筛查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5):-.
[2]郭宽.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13):.
[3]朱艳春.在医疗影像AI中的探索与实践[J].软件和集成电路,(7):44-45.
[4]Balasooriya,U.,Perera,M.U.S.Intelligentbrainhemorrhagediagnosisusingartificialneuralnetworks[P].BusinessEngineeringandIndustrialApplicationsColloquium(BEIAC),IEEE,.
[5]Dehariya,A.,Chaudhary,V.K.,Khan,I.,Karsoliya,S..Aneffectiveapproachformedicaldiagnosisprecededbyartificialneuralnetworkensemble[P].ElectronicsComputerTechnology(ICECT),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
[6]薛迪秀.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医学图像癌变识别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7]Blahuta,Jiri,Soukup,Tomas,Cermak,Petr,Rozsypal,Jiri,Vecerek,Michal.UltrasoundmedicalimagerecognitionwithartificialintelligenceforParkinsonsdiseaseclassification[P].MIPRO,Proceedingsofthe35thInternationalConvention,.
[8]朱振一,王巍.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19(50):77-78.
[9]黄潇,谷硕,马晓晔,梁文君,张韵,高连娣,魏锐利.人工智能糖网眼底图像识别在真实世界的应用[J].情报工程,,4(1):24-30.
[10]季天宇.眼底病变须重视,它是疾病“信号源”[N].科技日报,-07-11().眼底人工智能
[11]王帅.嵌入式角膜内皮细胞图像分析系统的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
[12]Horani,M.E.D.,Sukker,F.,Horo,A.H.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artificialintelligencesystemfor2-dimensionalimagerecognition[P].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FromTheorytoApplications,.Proceedings.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
[13]孙冬梅,陆剑锋,张善卿.一种改进CLAHE算法在医学试纸条图像增强中的应用[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35(4):-.
[14]肖孟强.混合噪声图像滤波算法在医学图像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
[15]范群贞,吴浩,林真.医学图像基于阈值的分割技术[J].福建电脑,,35(4):32-35.
[16]安静,张贵仓,刘燕妮.数学形态学在医学眼睛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1):15-17.
[17]屠恩美,杨杰.半监督学习理论及其研究进展概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52(10):-.
[18]高强.基于深度卷积网络学习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
[19]Chia-FengJuang,Guo-CyuanChen.Ahigh-orderfuzzyclassifierlearnedthroughclusteringandgradientdescentalgorithmforclassificationproblems[P].IndustrialElectronicsandApplications(ICIEA),IEEE9thConferenceon,.
[20]孙新胜.基于多层卷积神经网络的研究与应用[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眼科医学论文优秀范文三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应用角膜绷带镜的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使用角膜绷带镜病人术后角膜荧光素染色及眼表舒适度。[方法]将60例(60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自体结膜瓣移植的翼状胬肉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30眼)。观察组在手术结束时立即佩戴角膜绷带镜,对照组不使用角膜绷带镜。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绷带镜的护理,对手术当日、术后患眼疼痛、异物感、畏光、流泪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3d内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d、3d患眼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d、3d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佩戴角膜绷带镜联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轻疼痛、异物感、畏光、流泪等术后不适症状,促进角膜上皮修复。
关键词:翼状胬肉;疼痛;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角膜绷带镜;护理;
翼状胬肉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眼表疾病,发病率在7%~33%[1]。大的胬肉可引起角膜散光,遮挡视野,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及眼部不适感。目前翼状胬肉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但术后病人常常主诉眼痛、异物感、流泪等不适[2],影响病人术后满意程度。而术后眼部刺激症状主要由角膜上皮缺损引起,故翼状胬肉术后早期角膜上修复对术后病人舒适度和早期视力恢复尤为重要。角膜绷带镜为高透氧性软性角膜接触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3],可加速角膜上皮愈合,提高术后舒适度。本研究旨在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后,病人佩戴角膜绷带镜的安全性以及改善术后眼部刺激症状和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年2月—年4月在我院眼科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的病人共60例,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42岁~81岁,平均54岁。纳入标准:所有胬肉均为单眼初次发病,胬肉头部侵入角膜大于2mm。排除标准:复发性翼状胬肉、眼表有活动性炎症、合并全身疾病不适合手术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术后立即给予佩戴角膜绷带镜(博士伦纯视,镜片材料:硅—水凝胶聚合物,屈光力为0.00,含水量36%,直径14.0mm,基弧8.6mm),角膜绷带镜于术后1周拆除结膜缝线的同时取出。对照组绷带包扎,给予常规护理,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变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
1.2.1对照组
外眼术后常规护理:(1)翼状胬肉切除术后24h内患眼往往伴有明显的眼部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等不适症状,向病人解释清楚原因,使其有思想准备;(2)强调术后早期不能用手揉眼或用力挤眼,避免用纸巾、毛巾擦眼,以免造成结膜瓣撕脱、移位或感染;(3)术后第2天常规开放术眼滴眼药水,动作轻柔,减少刺激,不用眼时尽量闭目休息,防止眼球活动过多而影响植片愈合;(4)嘱病人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及干硬食物,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免引起植片下出血,影响伤口愈合。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佩戴角膜绷带镜的护理:(1)手术结束后即戴上角膜绷带镜,操作轻柔,严防对眼球施压而致移植创口裂开、创口渗漏等并发症,佩戴时注意镜片的正反面及弧度,避免其在角膜上过度移动加重刺激,同时又要有适当轻微的移动,允许泪液冲刷掉镜片后的沉积物,嘱病人眨眼数次后镜片上下左右移动度不越过角膜缘,无眼部不适感为移动适度。(2)术日用眼罩包扎术眼,次日开放术眼,使用滴眼液滴眼,佩戴角膜绷带镜期间忌涂眼膏,以免影响镜片透氧作用及吸水性能。滴眼药水时将药滴入结膜囊内,切忌直接滴在镜片上,影响药物吸收;同时注意忌用带颜色的滴眼液,以免影响镜片透明度。两组病人术后用药相同,未使用眼膏。(3)避免用力挤眼和揉眼,以防绷带镜片脱落。术后每天观察角膜绷带镜片的位置,有无脱落、移位等情况发生。(4)患眼分泌物较多时选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的方法加强蛋白质沉淀物的清除。(5)出院指导:告知病人定期复查,遵医嘱按时滴眼药,注意用眼卫生,指导病人正确滴眼药及保存眼药方法,术后1周复诊,复诊时取出角膜绷带镜片,同时拆除结膜缝线。
1.3观察指标
1.3.1术眼疼痛评分
视觉模拟量表(VAS)为一种评价疼痛的方法。VAS疼痛评分标准为用10cm长的直线两端分别表示无痛0和重度疼痛10。0分无痛;1分~3分轻度疼痛但睡眠不受影响;4分~6分中度疼痛影响睡眠;7分~10分重度疼痛严重影响睡眠。被测者根据其感受程度选取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值即为VAS值[4]。手术前向病人解释VAS视觉模拟量表内容及评价标准,待病人表示已完全明白量表使用方法后,于术后当天以及术后1d、3d、7d复查时完成VA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
1.3.2眼部症状评分
观察手术当日、术后1d、3d、7d术眼异物感、畏光、流泪等症状。严重程度参照赵家良等制定术后疗效评分标准:无症状(0分);症状较轻,不影响工作生活(1分);症状进展,影响工作生活(2分);症状较重,严重影响工作生活(3分)。
1.3.3角膜荧光素染色
术后当天与术后1d、3d、7d行角膜荧光素染色,采用荧光素钠条,放入下穹隆中外1/3,嘱其闭目。佩戴角膜绷带镜病人则先取出并清洗角膜绷带镜,染色检查后以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后再次佩戴绷带镜;如病人未佩戴绷带镜,则荧光素钠染色后以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0分无染色,1分为点状染色,2分为丝状染色。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人术后VAS评分
两组病人手术后当天均有较明显的疼痛:观察组83%的病人VAS评分3分,35%的病人VAS评分7分;对照组全部病人VAS评分3分,79%的病人VAS评分7分。术后1d两组病人疼痛感均有明显减轻,术后1d、3d观察组病人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病人术后VAS评分比较(?±s)
2.2两组病人术后眼部症状评分比较(见表2)
表2两组病人术后不同时间点症状评分比较(?±s)
2.3两组病人术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比较(见表3)
表3两组病人术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比较(?±s)
3讨论
在翼状胬肉切除术的过程中会导致角膜创面形成,引起异物感、畏光、流泪、眼磨、眼痛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角膜接触镜能起到眼睑与角膜之间的隔离作用,减少眼睑对角膜的刺激,机械性防止微生物进入角膜基质层,从而使易损害或正在愈合的上皮得到保护,防止结膜瓣移位。同时,绷带式角膜接触镜的含水性和高透氧性,在佩戴中能保证角膜上皮修复所需的氧,防止角膜表面的泪液蒸发。此外,镜片覆盖手术面裸露的神经,阻断眼睑对角膜的摩擦可有效缓解疼痛、畏光和流泪等症状[5]。光滑的光学界面可改善视力和视觉质量。角膜绷带镜的成功佩戴有赖于镜片的护理,护士应熟练掌握角膜绷带镜的适应证和护理要点,术前告知病人及家属戴镜的目的是更好地保护角膜,减轻术后疼痛不适感,不要过于紧张。戴镜期间可联合使用滴眼液,不建议使用凝胶或眼膏,以避免影响角膜绷带镜的透氧特性,促进角膜创面快速愈合。戴镜过程中注意眼部清洁,避免揉眼,以免造成角膜绷带镜脱落、丢失或感染。本研究尚未发现戴镜感染现象,但绷带镜为硅水凝胶,硅材料本身的吸附性是否也会对细菌的吸附滋生产生促进作用是临床值得重视的问题。绷带镜虽可连续过夜佩戴,但戴镜后1d、1周应遵医嘱进行随访,如戴镜过程中突然出现眼痛加重、分泌物增多应及时就诊。
阮薏蒙等[6]报道角膜绷带镜应用于治疗角膜穿孔及近穿孔病人中在整个戴镜期间没有发现病人有继发感染及角膜水肿等症状,没有出现戴镜有关的视觉损害,所有病人均能良好耐受,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观察组通过佩戴角膜绷带镜,明显减轻了手术后的畏光、异物感、流泪、眼痛等角膜不适反应,缩短了角膜上皮恢复时间。因此,佩戴角膜绷带镜可减轻术后眼部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修复,作为翼状胬肉切除术辅助治疗,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罗中伶,张立新,朱国平,等.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率调查[J].国际眼科杂志,,14(7):-.
[2]WishawK,BillingtonD,O’BrienD,etal.Theuseoforbit-almorphineforpostoperativeanalgesiainpterygiumsurgery[J].AnaesthIntensiveCare,2,28(1):43-45.
[3]黄淑馨,高丽萍,陈晓虹,等.角膜绷带镜提高翼状胬肉患者术后舒适度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1(12):39-41.
[4]刘明娟,姚明,黄兵,等.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和视觉模拟量表用于术后疼痛评估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9(6):-.
[5]张尧明,韩少霞,何柳.角膜绷带镜用于巨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38(21):-.
[6]阮薏蒙,晋秀明.角膜绷带镜应用于治疗角膜穿孔及近穿孔的效果评价[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36(5):-.更多眼科论文发表细节欢迎咨询白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上一篇文章: 荷赛获奖图片全集6当代热点类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