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肾后肾腺瘤含往期病例1例

讨论

后肾腺瘤(metanephricaedenoma,MA)是来源于生后肾组织的良性肿瘤,在组织起源上通常认为系肾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组织发生的肿瘤,最早由Brisigotti于年提出并命名。年WHO将其列入肾脏肿瘤病理分型,为肾脏腺瘤的一类,肾腺瘤是肾脏上皮源性良性肿瘤,包括肾嗜酸细胞腺瘤、肾乳头状腺瘤、MA,以MA最为罕见,约占成人肾脏上皮样肿瘤的0.2%。年WHO将MA、后肾腺纤维瘤及后肾间质瘤归为一类,统称为后肾肿瘤。

病理特征

组织学上,后肾腺瘤的瘤细胞较小且大小较一致,胞质少,细胞核无异型性,无或极少核分裂象;组织结构以密集小腺泡或小管状结构最常见,还可见以下几种形态:分支管状结构、乳头状结构和肾小球及花蕾样结构,这些组织学表现可能与部分肾母细胞瘤及部分肾乳头状癌重叠。

病理鉴别

肾母细胞瘤是一种儿童肾脏常见的恶性胚胎性肿瘤,由未分化的胚基细胞、不同分化程度的上皮和间质组成,通常可以见到两种以上的分化成分,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

肾乳头状癌典型病例镜下癌组织呈乳头状结构,乳头有纤维血管轴心,细胞异型性大,核分裂象多见,常见泡沫样细胞,部分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

当三者形态及结构难以进行明确诊断时,免疫组织化学及FISH等方法有助于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

后肾腺瘤病因不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50-60岁多发,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1:2.5;临床症状及体征均不明显,多因其他疾病就诊偶然发现,各项血液生化指标多无异常;有报道约12%的MA患者有红细胞增多症,认为与肿瘤细胞产生并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他多种因子有关。

影像表现

目前,关于MA的影像表现只限于个例报道,无特异性,有报道称:B超呈高回声,CT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外生性生长明显,平扫时肿瘤密度高于周围肾组织,部分肿块可伴少量钙化,增强后低于周围肾组织密度,并可有延迟强化。

2例影像特点:

均位于肾皮质,并向肾轮廓外突出,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肿块,平扫肿块内均可见斑点状钙化

均髓质期强化幅度最高,但低于周围肾组织强化程度

病灶中心均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影,以病例1明显

鉴别诊断

乏血供肾癌多数肾癌富血供,其典型的“速升速降”强化特征及恶性肿瘤生物学征象与MA鉴别容易;乏血供肾癌较少,如乳头状癌,其血供少,CT增强呈不均匀或较均匀轻中度强化,与MA鉴别困难,结合临床病史有一定帮助。

不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最常见的肾脏良性错构瘤性肿块,其内典型脂肪成分可明确诊断;与MA鉴别主要是主要是乏脂肪性AML,但多数AML较MA强化程度显著,二者最终鉴别依靠病理。

肾嗜酸细胞瘤多位于肾皮质部,CT表现为肾轮廓局部隆起,表面光滑。CT平扫肿瘤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一般无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明显强化,髓质期强化程度减低,低于肾实质。“中央星芒状瘢痕”和“轮辐状”强化被认为是肾嗜酸细胞瘤的特征性表现,但近来认为嫌色细胞癌也会出现该征像。

小结

总之,对于位于肾皮质的类圆形肿瘤,内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以髓质期强化明显,需要考虑到后肾腺瘤的可能,但最终确诊依靠病理。

既往链接:后肾腺瘤

感谢东莞沙医放射郝志勇主持读片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转载请注明:http://www.lwoak.com/jbfl/1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