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欧雯婷直肠癌并侧方淋巴结转移

编者按:年度“例例精彩”mCRC精准治疗病例大赛区域赛落下帷幕,在此感谢每一位参赛医生带来的精彩病例。我们将陆续分享区域赛中的优秀病例,与各位同道交流诊疗心得。

本期病例提供者:欧雯婷单位:医院消化道肿瘤病区

病例详情↓↓↓

病例简介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63岁。-10-18因“排便不畅半年余”入住我院。

既往病史:既往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否认“肺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病等病史。

专科检查:全身各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腹部无包块。肝脏肋下未触及,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脾脏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约4次/分。直肠指检:距肛门4cm可触及菜花样肿物,占肠腔一周,质硬较固定,指套退出无血染。

入院辅助检查(基线检查):

血常规及生化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肿瘤标志物(-10-20):CA-正常;CA19-9:.88U/L;CEA:54.21ng/ml。

外院肠镜示:直肠距肛门约6-13cm见环周狭窄,黏膜肿胀明显,肛侧黏膜僵硬。病理示:符合(直肠)低分化腺癌,部分为印戒细胞。

我院病理会诊示:直肠低分化腺癌,部分为印戒细胞癌。免疫组化结果:Ki-67约(90%),MLH-1(约80%+)、MSH-2(约60%+)、MSH-6(约90%+)、PMS-2(约80%+)。

分子病理检查结果:KRAS、NRAS、BRAFVE基因检查结果均为野生型。

-10-25胸部+上腹部CT:未见明显异常。

-10-21盆腔MRI(平扫+增强)示:1.直肠-乙状结肠局部肠壁不规则增厚,并凸向肠腔内,管腔不规则狭窄,病灶范围约3.4cm*10.cm,肿物下缘距离肛门约5cm,考虑直肠癌可能性大,请结合活检。2.盆腔左侧多发肿大淋巴结,部分融合成团,直径约2.3*2.5cm,转移性可能性大。3.盆腔少量积液。

第1次MDT

入院诊断:1.中段直肠印戒细胞癌并髂血管淋巴结转移(cT3+N2M0,IIIB/IIIC期KRASNRASBRAF全野生型)2.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总体治疗策略?

胃肠外科:患者为中低位结肠癌伴有侧方淋巴结转移,为局部晚期。局部肿瘤负荷大,有强烈保肛意愿,且原发灶暂无明显梗阻、出血,穿孔症状,暂无急诊手术指征。

影像科:患者直肠病灶距离肛门缘距离5cm,MRF阳性,EMVI阳性。

肿瘤内科:目前对于局部晚期直肠癌(localadvancedrectalcancer,LARC)来说,手术切除仍是其最基本的治疗手段,患者治疗目的为(保肛)R0切除。研究表明,有cT4a、cT4b、壁外血管侵犯(extramuralvenousinvasion,EMVI)阳性、系膜筋膜(mesoretalfascia,MRF)阳性或侧方淋巴结阳性等因素的LARC患者,按照ESMO直肠癌风险分层为极高度危险组。具有较高的复发转移风险。且患者有强烈保肛意愿,综合以上,可以采用全程新辅助治疗(totalneoadjuvanttherapy,TNT)模式。为争取较高ORR率,可以加入靶向药物,基于患者基因分型,推荐药物为爱必妥。

MDT讨论建议

治疗目标:行根治性手术(保肛)。

治疗顺序:靶向+化疗+新辅助放疗后行根治性手术切除/WW。

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11-02mFOLFOX6化疗方案1个疗程。

根据患者基因检测结果,KRAS、NRAS、BRAF全野生型。于-11-18、-12-03、-12-19、-01-05、-01-31予爱必妥+mFOLFOX6方案化疗5程。

疗效评估治疗期间肿瘤标志物CA及CEA变化曲线

-2月(爱必妥+mFOLFOX6化疗5次后复查盆腔MRI)第2次MDT讨论

讨论:现能否行放射治疗,还是继续行化疗?

肿瘤内科:疗效评估PR。患者对靶向+化疗相对敏感,但未达化疗最佳疗效,可继续按原方案化疗。

放疗科:患者分期偏晚,建议继续行全身化疗减少全身转移风险再行局部放疗。

MDT结论:继续原方案行靶向+化疗。

治疗过程

-2-16、-03-01、-03-20、-04-11予爱必妥+mFOLFOX6(奥沙利铂mg+亚叶酸钙0.6+氟尿嘧啶0.5v+氟尿嘧啶3.5civ48-56h)化疗4程。

期间患者出现II°皮疹及I级白细胞减少,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

疗效评估

-4-25行盆腔平扫+增强(成人)示:“直肠癌治疗后”复查。与-02-15日片对比,现片示:1、原直肠-乙状结肠局部肠壁不规则增厚,现片未见明确增厚征象,DWI未见明确高信号影,增强扫描肠壁无明显异常强化,提示病变较前改善。2、盆腔左侧多发肿大淋巴结较前缩小,数目较前减少。

胸部+上下腹部CT未见异常。

肿瘤指标正常。

第3次MDT

讨论:下一步治疗策略?

肿瘤内科:患者疗效评估PR,患者肿瘤负荷已明显减少,侧方淋巴结及原直肠肿物已明显缩小,可行下一阶段局部治疗。

放疗科:患者化疗效果好,全身未见其他器官转移,可行盆腔局部放疗进一步减瘤减少局部复发及进一步降期。

MDT讨论结果:行盆腔新辅助放疗(VMAT)

治疗过程

-05开始予盆腔新辅助放疗,处方剂量:PTV50y/25F,期间予卡培他滨1.5bid放疗日同步化疗,过程顺利。放疗期间曾出现1°皮肤黏膜反应,予局部处理后症状缓解。疗效评估

-7-23盆腔磁共振平扫+增强:“直肠癌治疗后”复查,与-04-25旧片对比,现片示:现直肠-乙状结肠肠壁未见明显增厚,未见结节及肿块影,增强扫描及DWI未见异常强化灶。2、盆腔左侧多发淋巴结较前缩小,数目较前减少,双侧腹股沟区多发小淋巴结,大致同前。(见下图)。

-7月盆腔MRI

胸部+上下腹部CT未见异常。

肿瘤指标正常。

于-08-5行肠镜检查示:直肠距肛门5cm见大小约1.0*2cm扁平凹陷病灶,局部血管增粗扭曲。

病理提示:1.(降结肠)脂肪瘤;2.送检(直肠)黏膜活检组织:局部表面及间质见异型腺体,符合腺癌。

外科会诊示可择期行手术治疗/内镜下切除。

治疗小结与总结

侧方淋巴结是区域转移还是远处转移?直肠癌侧方淋巴结一般指髂总血管、髂外血管、髂内血管及闭孔区的淋巴结,在AJCC/UICC的TNM分期系统里,除了髂内血管旁淋巴结属于区域淋巴结(N)以外,其他的侧方淋巴结均属于远处转移(M)范畴。日本的大肠癌规约则认为侧方淋巴结均不属于远处转移。”

新辅助化疗方案是否可以使用靶向药物?对于这个热门话题,国际两大主流指南ESMO和NCCN,有截然相反的意见。版NCCN指南删除了靶向药物的推荐,但ESMO对靶向药物这样写道:技术上容易切除但伴有一个或多个不良预后因素的晚期肠癌,新辅助化疗方案推荐单纯化疗或者更强烈方案两药化疗+靶向(Cet、Bev)/三药化疗±Bev。对于“可切除”标准,临床研究的可切除,与临床实践是完全不同的。ESMO指南明确提出要从“手术技术标准”和“肿瘤学预后因素”两个维度进行考量。其中手术技术分为“容易切除”和“困难切除”两个标准,肿瘤学预后信息则分为“极好”“好”和“差”三个标准,主要衡量因素包括肿瘤生物学行为和技术可及性,且侧方淋巴结转移在ESMO推荐中是“最高危”、“极差组(Ugly),基于侧方淋巴结清扫手术难度大,侧方淋巴结治疗后达CR可避免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支持我们在新辅助化疗中使用靶向药物。

基于以上,本案例中需要充分缩瘤,达最大ORR,曾经的II期临床试验S研究结果显示对于KRAS野生型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加入西妥昔单抗后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可达25%。能避免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及R0手术,更容易达到保肛要求。达到患者预期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新辅助治疗中联合靶向治疗存在争议,但是临床实践中针对患者制订治疗方案时,既要遵循共识和指南等循证医学证据,也要综合患者具体情况。该病例充分体现了动态观察患者疾病变化及MDT讨论综合制订合理治疗的重要性,具有鲜明的以患者为中心、强调个体化治疗的特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woak.com/jbtz/10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