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切除食管巨大非典型脂肪瘤1例

患者男,35岁,因胃镜检查发现食管巨大多发新生物就诊。

胸部CT平扫见食管管腔扩张,内见一长条状混杂密度肿块影,范围约T1至髓水平,病灶上半部分以脂肪密度为主,下半部分以实质成分为主,内见斑点状钙化影,病灶边缘光滑,与食管后壁隐约可见蒂状相连,食管管壁未见明显异常增厚。

诊断:食管管腔内占位,考虑良性肿瘤可能性大。

超声胃镜示距门齿18-38cm处见一巨大纵行黏膜下半球形隆起,约占食管1/3周,局部黏膜表面结节样隆起,质地软,病灶内部低回声,上下不均匀,局部伴高回声和声影衰减,边界清晰,来源于黏膜下层,周围未探及淋巴结。

以“食管巨大黏膜下隆起”收住入院。入院后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

次日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内镜治疗,术中发现位于距门齿18cm处食管巨大纵行隆起,蒂部扭转,头端向下垂至距门齿38cm处,行ESD切除,切除后尝试用圈套器套住肿瘤头端将其拖出,但因瘤体太大反复滑脱并卡在咽喉部无法取出,最后应用大血管钳将其缓缓拖出,取出肿瘤后予热活检钳及氩气刀烧灼处理创面。

切除肿瘤大小约16.0cm×5.5cm×4.0cm,质量约g,黏膜面尚光滑,切面结节状,其中1枚结节大小约8.0cm×5.0cm×3.0cm,灰白灰红色,鱼肉状,质地中,另外1枚结节大小约6.0cm×5.0cm×3.0cm,灰黄灰白色,质地软,两枚结节组织间由纤维组织相连。

镜检:

(食管)脂肪源性肿瘤,符合非典型脂肪瘤/高分化脂肪肉(图3)。免疫组化:DOG-1(-),Nestin(-),VIM(++),S(部分区阳性),CD(-),CD34(血管及部分胞阳性),DES(-),SMA(-)。

术后予禁食、抗感染、止血、抑酸、补液治疗,第2天恢复流质饮食。患者术后恢复好,无高热、剧烈胸痛、呕血、皮下气肿、气胸等,第3天出院。讨论:

非典型性脂肪瘤/高分化脂肪肉瘤,是一种由近似成熟脂肪细胞组成的肿瘤,有时可见核深染的异形梭形细胞和脂肪母细胞,是脂肪肉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具有中间性局部侵袭性。

好发于四肢、躯干、后腹膜、睾丸旁,较少发生于腹股沟、精索、纵隔、胸腔和头颈部等位置,发生于食管的则更为罕见。食管非典型性脂肪瘤/高分化脂肪肉瘤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偶可发生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绝大多数位于食管上段(尤其为颈段),少数位于食管下段。生长方式主要以腔内息肉状生长为主,单蒂或多蒂,少数无蒂,表面黏膜完整、光滑。

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喉部不适及异物感;有时可因呕吐将肿瘤呕出,绝大多数可自行回纳;有时因呼吸道压迫而出现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由于肿瘤向食管腔内生长,且其不具有远处转移倾向,故体格检查一般无特异性发现。由于非典型性脂肪瘤/高分化脂肪肉瘤主要由分化近似成熟的脂肪细胞组成,故CT平扫上肿瘤组织密度与脂肪相似,并可见不规则间隔的增厚,增强扫描时增厚的间隔强化。

MRI中T1WI及T2WI像上表现为脂肪特有的高信号,STIR压脂后T2w1上的高信号完全被抑制,内部可见多发粗细不均的低信号分隔,分隔多少不均,厚度一般2mm。

当非典型性脂肪瘤/高分化脂肪肉瘤内胶原纤维组织成分增多,呈硬化结节,CT和MRI在硬化区表现为肌肉密度及信号,类似实质性软组织肿块影。CT及MRI在诊断非典型性脂肪瘤/高分化脂肪肉瘤时需与梭形细胞性肿瘤、梭形细胞和多形性脂肪瘤、软骨样脂肪瘤和脂肪肉芽肿等相鉴别。

高分化脂肪肉瘤在EUS下表现与脂肪瘤相似,表现为高回声团块,来源于超声第3层结构;当非典型性脂肪瘤/高分化脂肪肉瘤内胶原纤维组织成分增多,呈硬化结节时,EUS下可表现为低回声,此时应注意与其他常见的黏膜下肿瘤相鉴别。非典型性脂肪瘤/高分化脂肪肉瘤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能否完整切除肿瘤,完整切除者一般不发生局部复发。因此,治疗主要以完整、彻底切除肿瘤为原则。

由于食管非典型性脂肪瘤/高分化脂肪肉瘤发现时,肿瘤体积多较大,拟内镜治疗前应评估肿块可否成功由咽喉部取出,尤其是横径较宽的肿瘤,必要时可使用血管钳、异物钳、张口器等辅助。本例由于肿瘤呈带蒂肿块向腔内突出,与周围组织无黏连,无浸润表现,故成功内镜下切除并应用大血管钳将肿块从咽喉部取出。

由于非典型性脂肪瘤/高分化脂肪肉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去分化潜能,有潜在复发、恶化可能,即使完整切除后仍需长期随访。

本文转载自《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原作者:朱博群等。

分享点击右上角“…”

戳题目下方“丁香园消化时间”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首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woak.com/jbtz/1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