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斌奎教授和元云飞教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全球第6大常见肿瘤,在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中排名第4位,年新发肝癌患者约84万,导致死亡患者约78万。肝癌属典型的富血管恶性肿瘤,传统TACE治疗即是通过栓塞肝癌供血动脉从而发挥治疗作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是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各大指南推荐的一线靶向用药索拉非尼、仑伐替尼,二线用药瑞戈非尼均为抗血管生成药物。另外,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可明显增强疗效。因此,探索肝癌血管生成的关键信号通路及其调控机制,将有助于开发更具针对性的靶向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斌奎教授和元云飞教授团队在生物医学1区杂志《Theranostics》上发表论文,首次报道了Sp1/miR-b-3p/HOXA5轴影响肝癌血管生成的生物学作用,揭示了肝癌血管生成的新分子机制。

在该项目中,研究人员在分子、细胞及动物模型中明确了Sp1/miR-b-3p/HOXA5轴在肝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发现转录因子Sp1在核内通过结合miR-b-3p启动子区,促进其在肝癌中表达上调,miR-b-3p进而通过下调靶基因HOXA5的表达,并通过VEGF、FGF及PDGF等血管生成因子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最终发挥其促进肝癌血管生成的生物学作用;靶向HOXA5可有效抑制肝癌血管生成和生长;在大宗临床样本分析及TCGA数据库中证实miR-b-3p及HOXA5在肝癌中异常表达与血管生成标志物、肿瘤复发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该研究证实了Sp1/miR-b-3p/HOXA5轴在肝癌血管生成中的重要作用,为靶向肝癌血管生成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具有临床转化应用价值。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斌奎教授和元云飞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课题组成员廖亚帝博士后和汪晨伟博士为文章的并列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LiaoY,WangC,YangZ,LiuW,YuanY,LiK,ZhangY,WangY,ShiY,QiuY,ZuoD,HeW,QiuJ,GuanX,YuanY,LiB.DysregulatedSp1/miR-b-3p/HOXA5axiscontributestotumorangiogenesisandprogression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Theranostics;10(12):-.原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lwoak.com/jbtz/9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