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脂肪瘤的六大学习要点
来自印度的PazhanivelMohan副教授在近期的BMJ杂志上分享了一例有关结肠黏膜下病变的病例,最终证实为结肠脂肪瘤,本文通过该病例来讲述结肠脂肪瘤的六大学习要点,一起来看一下吧。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58岁,便秘、下腹部疼痛3月,伴有间歇性少量便血。无腹胀、呕吐、体重减轻。既往有高血压及2型糖尿病病史并进行规范药物治疗,无结肠癌家族史。
血常规及腹部超声检查无异常。结肠镜检查发现升结肠处存在一个淡黄色、质地柔软的息肉样病变(见图A),病变活检后的肠镜表现见图B。
综合患者病史及临床检查结果,该患者的诊断可能是什么?
A.结肠腺瘤;B.结肠脂肪瘤;C.炎症性息肉;D.Peutz-Jegher息肉;E.结肠癌。
答案其实本文题目早已告诉各位了:
B.结肠脂肪瘤。
结肠脂肪瘤的六大学习要点
要点一:
结肠脂肪瘤是少见的结肠良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结肠腺瘤,位居结肠良性肿瘤的第二位。
发病年龄多在60岁左右,好发于右半结肠,90%为单发。
病因不明,推测可能与全身脂肪代谢障碍、Whipple病(肠源性脂肪代谢障碍)和肠营养不良有关。
要点二:
肠道脂肪瘤有3种病理类型:(1)黏膜下型:脂肪瘤在黏膜下生长,突入肠腔内;(2)肌间型:脂肪瘤位于肌层问;(3)浆膜下型:脂肪瘤在浆膜下生长,向肠腔外突出。
黏膜下型脂肪瘤最为常见,约占90%以上。
要点三: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肠脂肪瘤的症状往往与肿瘤大小有关,一般认为肿瘤直径2cm时患者可出现临床症状。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腹痛、大便习惯改变、便血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肠套叠、消化道大出血、穿孔、急性肠梗阻等严重的临床症状。
要点四:
结肠镜可见向肠腔内突出的有蒂、亚蒂或无蒂的橘红色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滑,顶端可有浅糜烂或溃疡。超声内镜可见结肠黏膜下层均匀的强回声团块。结肠镜的三大特征性表现:
1.枕垫征(pillow/cushionsign),用活检钳深压肿块富有弹性,加压后出现局部凹陷,放松后即回复原状;
2.帐篷征(tentsign),瘤体表面的肠黏膜可以被活检钳提起;
3.裸脂肪征(nakedfatsign),同一部位反复活检后可见黏膜下脂肪组织(图B示)。
要点五:
CT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肿物、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无强化,CT值呈明显负值(脂肪密度,-40至-Hu)。钡剂灌肠常显示为边缘清晰、表面光滑的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黏膜下脂肪瘤由于其质地松软,形状、大小可因肠蠕动而受压改变,这一特异性X线表现称为挤压征(squeezesign),为黏膜下脂肪瘤的特异表现。
要点六:
结肠脂肪瘤极少恶变,对于直径较小或无症状者可不予处理;对于直径较大、有症状或术前未能完全排除结肠恶性肿瘤者应采取手术治疗。切除方式可选择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
本文由焦阳编译
编辑:程培训
- 上一篇文章: 肺内脂肪瘤nbsp诊断容易,但极
- 下一篇文章: 他身患恶性肿瘤仍然坚持为TVB拍戏直到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