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第11期肾脏病变黄日升教授

正确答案:D、后肾腺瘤

01病例解析

病理:右肾后肾腺瘤,免疫组化:CK+、CD57+、Vim+、WT1+;CK7、CD10、EMA皆阴性,CD34示血管内皮+,Ki-67约3%+。

02病理解析-后肾腺瘤

后肾腺瘤(metanephricadenoma,MA)是起源于后肾组织的良性肿瘤,病因不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50~60岁多发,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1:2.5;临床症状及体征均不明显,多因其他疾病就诊偶然发现,各项血液生化指标多无异常;部分MA患者有红细胞增多症,研究显示是由于MA细胞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他类型细胞因子造成的。

MA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均无特征性,术前常误诊为肾癌,一般需病理确诊。MA大小差异很大,常见直径为3~6cm,单发多见,具有独特组织结构特征,皮质区好发,呈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质硬或柔软肿块,有或无包膜,可出血、坏死、囊性变,可见钙化。MA的肿瘤细胞非常丰富,排列紧密。瘤细胞较小而一致,无核仁或核仁不明显,细胞核比淋巴细胞略大,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腻,胞质少,淡粉染。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无或偶见核分裂象。大部分CK7和EMA染色多呈阴性,CD57、WT1及Vimentin多呈阳性。

03CT表现

CT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外生性生长明显;

平扫时肿瘤密度高于周围肾组织,有的可伴少量钙化;

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与邻近的肾实质相比呈低血供肿块,并可有延迟强化。

04

鉴别诊断—肾乳头状细胞癌

病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肿瘤较大时常有坏死、囊变,可有钙化。

病灶多位于肾髓质,多有包膜或假包膜。

为少血供肿瘤,多为轻中度强化,强化峰值多在静脉期。

左肾乳头状细胞癌

05

鉴别诊断—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CT平扫呈高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楚。

少见坏死、囊变,未见钙化。

明显强化(但低于肾皮质、高于髓质),延时均匀强化;有的可见畸形粗大的血管。

倾向于偏肾外围或包膜下(外)生长,出现劈裂征、皮质掀起征及黑星征有助于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

06

鉴别诊断-肾嗜酸细胞腺瘤

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仅次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良性肿瘤,60岁以上多见。

多靠近肾包膜的皮质部。

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密度较均匀,有的病灶中央可见星状疤痕,可有钙化;边缘较清,有较完整的包膜。

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星状疤痕延时强化。

07

鉴别诊断-肾转移瘤

常为多中心及双侧发生;

肾转移瘤常发生在肾实质内,并呈现浸润性生长、少外凸、楔形变、边缘不清晰、无包膜的CT特点;

肾转移瘤为乏血管性,平扫多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强化程度较轻。

欢迎转载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影像学苑”。您的分享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长按







































北京中科
白癜风的病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lwoak.com/jbyf/1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