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bull病例第期胃部病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本病例的临床病史、影像检查和相关问题
04解读
1.该占位起源于哪个器官(单选)?A.胃B.左肾C.左侧肾上腺D.胰腺答案:A解析:TIWI+C及T2WI可见该肿物局部突入胃腔内,其表面部分有胃粘膜覆盖,部分无胃粘膜覆盖,与左肾、肾上腺、胰腺均分界清楚。
2.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结果是(单选)A.胃间质瘤B.左肾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D.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答案:A解析:确定该肿物源于胃之后,分析该肿物的影像特点:类圆形,边界清楚,宽基底与胃底部相连,其内信号不均,T1WI呈低信号,内可见点状高信号,T2WI呈稍高及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内见小片状低信号,即该肿物有坏死、出血可能,符合胃间质瘤的影像学特点。
3.该肿瘤较为特异性的免疫组化标志物是什么(多选)?A.c-KIT(CD)B.DOG1C.DesminD.SMAE.S-答案:AB解析:各间叶源性肿瘤之间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存在一定的交叠,GIST较具特征性的免疫组化标志物为c-KIT(CD)、DOG1;平滑肌瘤较具特征性的免疫组化标志物为Desmin、SMA;神经源性肿瘤较具特征性的免疫组化标志物为S-。
05诊断病理:胃壁组织可见肿瘤浸润,肿瘤细胞卵圆形及梭形,呈束状及片状分布,伴有轻度异型,可见核分裂象(4个/50HPF),肿瘤大小5.5x3.5cm;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K(-),Vimentin(+),CD10(-),PR(-),β-catenin(膜+),CgA(-),Syn(-),CD56(-),Ki-67(10%+),CD(+),Dog-1(+),CD34(-),Desmin(-),S-(-),SMA(-),Caldesmon(+)。诊断:胃肠道间质瘤,中度危险性。
06讨论胃间质瘤(Gastricstromaltumors,GST)是一种常见的原发于胃的非上皮异源性肿瘤,为不成熟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过度增殖形成,约占所有胃肿瘤的2%,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s)。GISTs与平滑肌肿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脂肪瘤、非GIST肉瘤、血管球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等共同组成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
GST好发于40-69岁中老年人群,发病无性别差异。发病部位以胃底及胃体最常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见的症状或体征包括食欲下降、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腹痛腹胀等,其中尤以消化道出血最常见。
影像表现:GST起自深肌层,多表现为与胃壁宽基底相连的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块影,多为外生型或壁内生长,腔内型少见;腔内型典型表现:边界清晰,与胃壁呈钝角/直角,本例即为典型表现。平扫多呈等或稍低密度,内部密度均匀。肿块较大或恶变时可合并出血、坏死、囊变,表现为病灶密度不均匀,坏死囊变区可与胃腔相通。增强扫描病灶较小者常呈明显均匀强化,病灶较大者因囊变、坏死,强化可不均匀,肿瘤实性部分仍明显强化。50%可发生转移,多为肝转移及腹膜转移,淋巴转移少见。
GST的生物学行为从良性到显著恶性不等,其良恶性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术前以及预后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有学者研究指出GISTs无绝对良性,将“良恶性”分类更改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可能更为恰当。以下征象常提示高危险度GIST可能:①肿瘤大小>5cm②中心坏死③不均匀强化④边界不清⑤长方式:外生型或哑铃型。
鉴别诊断:1)胃癌:多发生于胃窦及贲门部,肿瘤沿胃黏膜及黏膜下浸润性生长,局部可见软组织密度的占位性团块,病灶与相邻组织分界不清,淋巴转移常见。2)平滑肌瘤:好发于食管、胃食管结合部,多呈腔内生长,通常较小(1.3-4.7cm),长径/短径>1.2,出血、坏死少见,均匀低密度肿块,均匀强化,延迟强化为主。3)神经鞘瘤:胃体多见,外生型或壁内生长,可较大,出血、坏死少见,均匀低密度肿块,动脉期无/轻度强化,延迟强化。4)胃淋巴瘤:多表现为局部胃壁显著增厚,病变累及处胃壁外缘(浆膜面)通常较为光整,胃周围脂肪间隙、腹腔可见多发明显增大的淋巴结。治疗:手术切除仍是胃间质瘤主要的治疗手段,完整切除肿瘤,保证切缘阴性,以及避免瘤体破裂是手术应遵循的原则。
作者简介:冯彩珍,医院放射科研究生,师从王屹教授,主要方向为腹部影像诊断。
版权说明影享国际
本病例讨论为影享国际原创,供广大医师学习交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影享国际”。您的分享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让影享国际这个学术交流平台能为中国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尽一份努力。
专为医学影像人订制的权威、专业、开放的全方位学习交流平台
oJi长按- 上一篇文章: 中医坦言体内有癌,腿部先知,军医直言腿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