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二结果及分析

正确答案:C左肾海绵状血管瘤

鉴别诊断:

肾癌:泌尿系最常见肿瘤,平均发病年龄50~60岁,男性多见起源于肾小管上皮,无包膜,有纤维组织形成的假包膜。CT平扫:表现为等、低密度,与正常肾组织分界不清,侵犯肾周脂肪囊,中央大多可见坏死。CT增强:属高血供肿瘤,增强明显强化,呈“快进快出”表现,无延迟强化。肾动脉造影表现为肿瘤血管杂乱无章,呈占位效应,可见动静脉瘘。

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肾脏常见的良性肿瘤,中青年女性多见。由平滑细胞、血管及脂肪三种成分不同比例构成;生长缓慢,可单发或多发,可单侧或双测,可单独存在或并发结节性硬化。特征性的脂肪密度、双侧多中心生长、边缘包膜下生长是其特点。但是,如果肿瘤内脂肪含量较少时候,则不易与血管瘤或肾癌相鉴别。

总结

临床与病理

肾血管瘤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是胚胎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发育异常,以出芽及推挤临近组织的形式生长,可压迫周围组织,形成假包膜,不与周围血管相通,不侵犯临近组织,为先天性肿瘤样病变。镜下依据覆盖上皮的腔隙大小,分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状血管瘤,以前者多见。较罕见,尸检中发生率小于0.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率均等先天性良性病变,多为单发,多发者少见。

多发生于肾盂粘膜下层(48.7%)、肾盏(42.1%)或肾皮质(9.2%)。典型临床表现是血尿,可为持续性,大多为间歇性;常伴腰部疼痛。

影像学表现

CT:血管瘤密度约30~50Hu(CT值),与正常肾实质密度基本相同,因而平扫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可有钙化。增强扫描肿块呈结节状、团快状强化,其中可见无强化的低密度区,此为肾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MSCT三维重建中可见肾窦脂肪中走行异常的血管影。

MRI:T1WI为等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与CT相似,呈结节状、团块状强化。

肾血管成像:被认为是诊断肾血管瘤的有效方法;动脉期对比剂充盈迅速,血管迂曲成团,占位效应不明显;静脉期病变染色深,且对比剂排泄缓慢;静脉后期病灶显示更为清晰。

治疗及预后

治疗方法包括观察随访、激素治疗、手术治疗、激光内镜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栓塞治疗。肾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病变,及时诊断、正确处理,预后良好,极少复发或引起死亡。

欢迎添加个人(医学影像服务中心首字母)

投稿邮箱:yxfw

.







































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哪些医院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woak.com/jbzl/4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