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抗癌常识九
第五章肾癌
1、什么是肾癌肾癌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导致的,学术名词全称为肾细胞癌,又称肾腺癌,简称为肾癌。包括起源于泌尿小管不同部位的各种肾细胞癌亚型,但不包括来源于肾间质的肿瘤和肾孟肿瘤。肾癌约占成人全部恶性肿瘤的80%~90%,男女之比约为2:1,可见于各个年龄段,高发年龄为50~70岁,不吸烟及避免肥胖是预防肾癌发生的重要方法。目前肾癌的主要类型有:肾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及未分类肾细胞癌、Bellini集合管癌、髓样癌、多房囊性肾细胞癌、Xp11易位性肾癌、神经母细胞瘤伴发的癌、黏液性管状及梭形细胞癌分型,其中肾透明细胞癌最常见,约占90%。
2、哪些因素将导致肾癌依照流行病学特征,肾癌分为遗传性肾癌(家族性肾癌)和散发性肾癌两种。具有特定的基因改变并具有家族聚集倾向的肾癌被称为遗传性或家族性肾癌,约占全部肾癌的2%~4%;临床上所诊断的肾癌绝大多数都是散发性肾癌。尽管这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千差万别,但也有很多共性。遗传性肾癌患者常在40岁之前的青壮年时期发病,且病灶多为双侧或多发,而散发性肾癌一般发病较晚,多为单侧、单发。散发性肾癌的病因至今未明,但已经发现了一些与肾癌发病相关的因素。(1)吸烟在肾癌的病因中,目前唯一公认的环境危险因素就是烟草。吸烟可以增加患肾癌的危险,但大量观察肾癌与吸烟关系的前瞻性研究认为,吸烟只是中等度危险因素。(2)肥胖肥胖程度一般用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来表示,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2,这个指数增加,则肾癌危险性增加,女性相关性似乎更强一些。(3)高血压和抗高血压药高血压患者使用利尿剂的,特别是使用寒嗦类利尿药,以及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的人,患肾癌的危险性会增加1.4倍~2倍。(4)遗传有一些家族内肾癌,在进行染色体检查时发现,在肾癌高发生率的人中,大都有三对染色体有缺陷。多数家族性肾癌发病年龄较早,趋于多病灶和双侧性见的遗传性疾病——遗传性斑容性错构瘤病的患者发生肾癌者多达28%~45%。常见的遗传性肾癌有以下几种:①VHL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一种涉及多个系统病变的家族性肿瘤综合征,临床特征为小脑、视网膜、脊髓的成血管细胞瘤、肾细胞癌、嗜铭细胞瘤、肾囊肿等。肾癌在VHL病中的发生率高达28%~45%,病理类型全部为透明细胞癌,在临床上,VHL肾癌多为双侧多发性肾癌,进展较慢,转移晚,一般认为当肿瘤较小时可临床观察,肿瘤直径大于3cm后可行肿瘤刻除术并尽量保留残肾。②遗传性乳头状肾癌。HPRC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肿瘤的病理类型全部为I型乳头状肾癌。HPRC的临床特点与VHL病肾癌相似,多为双侧多发性肾癌,发病年龄较晚且进展较慢,一般建议在肿瘤较大时施行肿瘤刻除术。③遗传性平滑肌瘤病肾癌。HLRCC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肾癌伴多发性皮肤平滑肌瘤、多灶性子宫平滑肌瘤或子宫平滑肌肉瘤,其中肾癌的病理类型多为Ⅱ型乳头状肾癌。HLRCC的临床特点与其他类型的遗传性肾癌显著不同,HLRCC多为发生在到的单发肿瘤,发生年龄较早,侵袭性很强,易早期转移,因此明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4BHD综合征为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典型表现为头颈部和上肢的多发性纤维毛囊瘤,并可能伴有游囊肿和结肠息肉。绝大部分患者存在纤维滤泡增殖等皮肤良性病变,面部、颈部及躯干上部多发性小的圆形丘疹是此综合征的特征性病变。15%~25%患者伴有肾肿瘤,包括嗜酸细胞瘤、嫌色细胞意、透明细胞癌及乳头状癌,肾恶性肿瘤以嫌色细胞癌最多见,其次为透明细胞癌,此外还可能出现肺囊肿、自发性气胸等病变。
3、家庭生活中如何预防肾癌肾癌的发生与肥胖密切相关。新的研究认为,对男性和女性来说,保持正常的体重都可减少肾癌的发生率,而超重则会增加患肾癌的危险。其原因可能是肥胖者体内某些激素(如胰岛素)水平升高,促进了肾细胞癌的生长,或者是肥胖影响了肾血液的供应,使肾对致癌物更敏感。有关肾癌的预防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①戒烟,不酬酒。②避免放射线侵害,慎用激素。加强对铅化合物接触的防护。减少化学性致癌物质的接触,是预防本病不可忽视的措施。③慎用解热药物。④积极开展防癌宣传,普及防癌知识,做到对肾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是决定本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键。⑤如患者患有肾囊肿等肾脏疾病,应积极治疗。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心情愉快,增强机体免疫力。⑦低脂饮食,禁食动物脂肪。控制体重,防止肥胖后引发肾癌。③饮绿茶,有良好的防癌效果。⑦术后康复患者应定期复查,每1~3个月复查一次,情况良好者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并坚持治疗。
4、哪些人易患肾痛数据表示,在我国,肾癌的发病率排行泌尿系统恶性疾病第二位,位于膀胱癌之后,前列腺癌之前。由于肾癌无显著症状,导致其治疗效果非常差,患者5年生存率小于5%,属于典型的疑难癌症,所以做好健康检查就显得尤为关键。无论肾癌体积大小,约80%的患者早期无任何症状,只是在普查和因其他原因作体格检查或B超检查时才被发现其肾脏有占位病变或可触摸到腹部包块。有些患者肾脏原发癌灶很小,无泌尿系统或肾内症状,却首先表现出远处转移癌的症状,如发现患者腋下、腹部的肿块后,为找原发病灶才发现肾癌,因此专家建议,若出现无痛性肿块,应警惕肾癌的发生发展,及时就医确诊,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预防肾癌。那么哪些人最易得肾癌呢?最易患肾癌的人群是处于45岁以上年龄段的中老年人。第一是病史因素。80%的肝癌患者有乙肝病史,长期患胃病的人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同理,长期患肾病的人属于肾癌的高危人群。第二是职业因素。如果工作中经常接触放射性物质、有毒物质,或者工作环境污染严重,更容易患癌。第三是家族遗传因素。具备这三大诱因中的一项,就属于患癌的高危人群。此外,有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的人,如吸烟等,也属于患癌的高危人群。
5、做哪些检查可确诊肾癌肾脏是实质性的脏器,有一定体积,肾周围及肾窦内脂肪和肾孟、肾盏内尿液构成的良好回声反射界面,有利于超声探测,使正常和异常的肾组织能显示清晰的图像。由于超声波检查方法简便、无创伤性、可反复进行,因而在肾脏肿瘤的诊断以及普查中被广泛应用。B型超声扫描在肾癌诊断中占有极重要地位,现已于体检时常规应用,并作为临床上肾癌首选检查方法。肾癌的超声影像学的主要表现有:肾外形局部增大或呈分叶状;肾实质内可见均质(强或低回声)或非均质(混合回声)的团块状回声,后者常表示肿瘤内部有出血、坏死、钙化,肿块边缘常不光滑;肾窦及肾孟肾盏因回声受压及破坏而变形、移位,或显示不清,如肿瘤侵入肾孟肾盏,肾孟内可见不规则低回声肿块;肾门或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超声可见低回声肿大的淋巴结;下腔静脉或肾静脉瘤栓时,血管内可探测到实性回声结构。由于肿瘤组织结构不同,超声图像比较复杂,因而表现为多种声像图,大体可分为4种类型:①低回声型,肿瘤内部回声与皮质回声相等,边界不清晰。②高回声型,肿瘤内部为较强的光点。③强回声型,肿瘤内部回声呈密集光点,边界清晰,无声影,这类回声仅见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又称错构瘤)。④不均匀回声型,肿瘤内部回声为不均匀分布的光点,因肿瘤为部不均质或有坏死、出血、钙化或囊性病变所致。肾癌具有多种超声图像,根据肿瘤大小,其图像有很大的差异。瘤体较大的、无坏死的肿瘤回声较正常肾组织有明显的增高,且内部有强烈的高回声波,而直径1.5cm的肿瘤回声较低。根据超声对液体无回声的特点,可鉴别肾囊性肿块和实质性肿块。典型肾囊肿的图像内,可见球形、薄壁占位性病变和边缘整齐的无回声区,超声显像对肾实质肿块和囊性病变鉴别的准确性可达95%以上,有经验的医生对直径0.5cm以上的实质性肿块可作出准确诊断。超声扫描还能显示癌肿的范围、有无侵入邻近器官、肝脏或脾脏有无转移、肾蒂及腹膜后淋巴结是否肿大,以及有无腔静脉瘤栓,有助于肾癌的临床分期。另外,针对肾癌的实验室检查,如尿常规,可见到镜下血尿,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增快,CEA癌胚抗原增高,部分患者表现出单纯性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g/L,血细胞比容50%,此系肿瘤产生的红细胞生成素及动-静脉短路所致,发生率为3%~4%。
6、肾癌包括哪几种类型随着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开展,人们对肾细胞癌(renalcellcarcinoma,RCC)的了解逐渐深入,WHO依据RCC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特征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和影像学情况、体细胞遗传学和预后等相关信息,对肾癌组织病理学进行了新的分类。(1)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clearcellrenalcellcarcinoma)的高发年龄是50~70岁,患者男女比例约为2:1,其中,无症状肾癌占33%~50%,临床表现可有血尿、腰痛等,10%~40%的患者出现副瘤综合征,其CT增强扫描以“快进快退”为特点。透明细胞癌占RCC的60%~85%。大部分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是单侧单病灶,2%~5%的患者同时或相继发生于双侧肾脏或单侧多病灶,而遗传性肾透明细胞癌多为双侧多病灶。肾透明细胞癌大体标本切面多呈实性,因癌细胞含有脂质而呈黄色,肿瘤中常见坏死、出血等,10%-25%的透明细胞癌组织中有囊性变,10%-20%癌组织中有点状或班片状钙化,从而使切面呈五彩状着色。镜下,癌细胞胞浆透明空亮,形成密集的腺泡及管状、囊状结构,肿瘤内有纤细的血管网。伴有囊性变的患者预后好于实性透明细胞癌患者,2%~5%的患者透明细胞癌组织中含有肉瘤样结构,提示预后不良。(2)乳头状肾细胞癌在美国,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renalcellcarcinoma)被称为嗜色肾细胞癌(chromophilicRCC),其发病年龄、男女发病率比例以及症状和体征与肾透明细胞癌相似,常见于长期血液透析和获得性肾囊性疾病的患者。一般认为,乳头状肾细胞癌影像学上无特殊性,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在CT增强扫描时表现为缺血供的肿瘤,肿瘤强化不如典型透明细胞癌强化明显。乳头状肾细胞癌约占RCC的7%~14%,病变累及双侧肾脏和多灶性者相对多见,有些文献报道显示,近40%的患者为多中心性病灶,肿瘤多呈灰粉色,出血、坏死、囊性变多见,质地软,颗粒状,部分区域呈沙粒样外观,镜下以乳头状或小管乳头状结构为特点,乳头核心可见泡沫状巨噬细胞和胆固醇结晶,可分为I型:肿瘤细胞较小,胞浆稀少,细胞呈单层排列;Ⅱ型:肿瘤细胞胞浆丰富,呈嗜酸性,瘤细胞核分级高,细胞核呈假复层排列。乳头状肾细胞癌I型多灶性病变较Ⅱ型常见,早期的研究结果显示,乳头状肾细胞癌预后好于肾透明细胞癌,其中I型患者好于Ⅱ型,但也有报道显示,高分级以及晚期乳头状肾细胞癌预后不良。(3)嫌色细胞癌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renalcellcarcinoma)平均发病年龄60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无特殊的症状和体征。CT显示瘤体常较大,增强扫描肿瘤强化不明显,内部密度均匀,多无坏死和钙化。嫌色细胞癌约占RCC的4%~10%,肿瘤多为单发性实体肿痛,无包膜但边界清楚,切面呈质地均一的褐色,可见有坏死,但出血灶少见。镜下,癌细胞大而浅染,细胞膜非常清楚,胞浆呈颗粒状,核周有空晕。(4)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multilocularcysticrenalcellcarcinoma)的男女发病率为3:1,B超、CT、MRI检查都可显示为多房囊性肿物,可见不均匀的间隔增厚,约20%可见囊壁或分隔钙化,若增强扫描,则动脉期囊壁及肿瘤内分隔可见有强化。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罕见,肿瘤组织边界清楚,囊腔大小不等,其内充以浆液性或血性液体。肿瘤最大直径可达10cm以上,甚至完全由囊腔构成。镜下,肿瘤呈多房囊性,囊壁衬覆透明癌细胞,在囊肿的间隔内也见有聚集的透明癌细胞,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发展缓慢,预后良好。(5)肾髓质癌肾髓质癌(renalmedullarycarcinoma)常见于患有镶状细胞性血液病的年轻人,发病年龄10~40岁,平均22岁,男女发病率为2:1,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与Bellini集合管癌相似。肾髓质癌起源尚不清楚,常发生于肾中央部分,切面实性,灰白色,边界不清,可见坏死,镜下呈低分化的、片状分布的肿瘤,瘤细胞排列呈腺样囊性结构,瘤体内可见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可见镶状红细胞。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颅内脂肪瘤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