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脂肪肉瘤

来源:网络

  脂肪肉瘤常见于躯干、肢体和腹部,发生于外阴的脂肪肉瘤罕见。主要表现为皮下缓慢生长的无痛性块物,有呈息肉样,可伴有波动感。偶尔表现为外阴疼痛、不适,进行性消瘦。多发生于大阴唇,阴蒂和其他部位较少。发病年龄在15~69岁,中位年龄52岁。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初起时肿块较小,位于皮下,可无任何症状。以后肿块逐渐增大,侵犯皮肤形成溃疡,合并感染时可出现疼痛和出血。患者往往因肿块、出血和疼痛而就诊。有些患者肿块可在若干年内无变化,而后迅速增大。

  2、体征

  外阴肿块常位于大阴唇,其他部位较少见。肿块大小1~5厘米,圆形或椭圆形,孤立或多发。早期患者肿块表面皮肤完好,随着肿瘤发展,皮肤受累后出现充血、溃疡、感染和出血。晚期肿瘤可能侵犯深部组织,而固定于耻、坐骨上,或出现远处转移。

  二、病理生理

  肿块常较大,一般直径5~10cm,亦有达15cm者。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表面常有一层假包膜,切面呈脂黄色,黏液样或鱼肉样,常有出血、坏死。镜检可见不同分化程度的脂母细胞,形态大小不一,星形、梭形、圆形、“印戒状”等。脂滴空泡边界清楚,圆而光滑,完全透明。空泡大时常挤压核至边缘或呈扇贝状。在多形性脂肪肉瘤中常见巨大畸形多空泡脂母细胞。黏液样脂肪肉瘤中除脂母细胞和黏液样基质外,可见纤细的丛状毛细血管网。瘤细胞间可有淡蓝色黏液和脂肪滴。

  脂肪染色(油红O、苏丹、猩红等)常阳性。免疫组化染色S-不规则阳性。黏液样型脂肪肉瘤,部分分化良好型和多形性脂肪肉瘤中均能检测到特征性的染色体易位t(12;16)(q13;p11),或用RT-PCR,DNA点杂交可检测到由于染色体易位而形成的FUS/TLS-CHOP嵌合转录。

  三、检查

  1、实验室检查:针吸活检、肿瘤标志物检查。

  2、其他辅助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四、诊断

  依据临床表现、体征及病理组织检查明确诊断。对浸润皮肤或皮肤已溃疡者,可钳取组织活检,对皮肤完好者,可作针吸活检或穿刺活检,也可做切取活检或切除活检。

  五、鉴别诊断

  1、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需与脂肪瘤、巴氏腺囊肿相鉴别。脂肪瘤无细胞大小不一和核异型性,纤维间隔较窄而不明显,亦无异型细胞和脂母细胞浸润其间。

  2、黏液样脂肪肉瘤需与其他胚胎性或黏液变性的软组织肉瘤如黏液样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葡萄簇型横纹肌肉瘤、黏液变性的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侵袭性血管黏液瘤、黏液性平滑肌肉瘤等相鉴别。

  区别要点在于后者均无典型丛状毛细血管网。黏液样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血管常受压呈弓形,有较多畸形瘤巨细胞,背景胶原丰富,附近有多形性区。葡萄簇型横纹肌肉瘤在黏膜上皮下区有形成层,可见横纹肌母细胞而不是脂母细胞。发生黏液变性的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亦可十分相似,但其位置表浅,靠近皮肤。

  六、预后

  分化良好型的脂肪肉瘤局部复发少见,无远处转移,预后较黏液样和多形性好,其5年生存率为80%~88%,10年生存率为50%左右,而多形性脂肪肉瘤的5年生存率仅20%~56%。

为你寻找最适合的工作,私人定制,我们更专业: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北京权威治疗白癜风医院
杭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woak.com/kfal/1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