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肾血管平滑

结节性硬化症(TSC)是一种由于TSC1或TSC2基因种系突变导致蛋白功能失活而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几乎累及所有器官及系统,以脑、肾脏、皮肤、心脏和肺表现突出。其中肾脏病变、癫痫及新生儿心脏横纹肌瘤是TSC患者常见的死因。TSC的新生儿发病率为1/~1/,目前国内尚缺乏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推测有超过10万的TSC患者。

1 TSC的诊断

:TSC的诊断优先考虑“11+6”的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家系咨询及育龄期患者建议完善覆盖TSC1和TSC2基因全长的二代测序,但是基因检测阴性不能排除TSC的诊断。对于所有初诊TSC患者,强烈推荐完善包括脑、肾、肺和心脏等重要脏器的全面检查和评估(图1)。

2 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TSC-RAML)的治疗

2.1 选择性动脉栓塞

:选择性动脉栓塞+类固醇激素是TSC-RAML破裂出血的一线治疗方案,肿瘤内有直径>5mm的微小动脉瘤的患者可以考虑选择性动脉栓塞+类固醇激素治疗;对于无症状的TSC-RAML,选择性动脉栓塞+类固醇激素仅作为二线可选治疗方案。

2.2 mTOR抑制剂

2.2.1 mTOR抑制剂治疗TSC-RAML的临床研究

:无临床症状、生长中的RAML最大直径>3cm的成年TSC-RAML患者,优选依维莫司一线治疗。

2.2.2 TSC-RAML应用mTOR抑制剂治疗的疗效评估及预测

:TSC1和TSC2基因突变以及未能检测出TSC1或TSC2基因突变的TSC-RAML患者接受依维莫司治疗均有效,其疗效与TSC1或TSC2基因突变无明确相关性;TSC-RAML靶病灶脂肪成分少提示从依维莫司治疗中获益更明显。

2.2.3 TSC-RAML应用mTOR抑制剂长期治疗模式探索

:在不良反应可控的前提下,优先推荐长期足量使用依维莫司,不建议长时间停用依维莫司;在足量治疗维持时间6个月的基础上,可以试行间歇性治疗模式或低剂量治疗模式(低剂量治疗需要监测血药谷浓度,参考值8ng/mL),严密随访,监测疗效和安全性。

2.3 外科及其他治疗

:对于mTOR抑制剂治疗无效或进展的TSC-RAML或TSC-EAML,可以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以保肾手术治疗为主,尽量避免肾切除术;依维莫司可以用于少部分在治疗上具有高度挑选的TSC-RAML患者(孤立的或数目少的大体积RAML)的术前治疗,但是需要跟患者及家属充分交代围手术期肾单位丧失的风险。

3 TSC-RAML的管理与随访

3.1 TSC-RAML最大直径≤3cm患者的主动监测及随访

:对无临床症状且RAML最大直径≤3cm的TSC-RAML患者,尤其是对未成年患者,建议主动监测,每1~3年进行腹部MRI评估RAML病变进展,每年至少评估1次肾功能并监测血压。

3.2 TSC-RAML患者应用mTOR抑制剂的安全性管理

:依维莫司治疗前应充分评估,推荐剂量10mg/d,根据肝功能、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调整剂量,有条件的单位可以监测血药谷浓度;依维莫司治疗期间,推荐起始2周、6周、12周,其后每3~6个月密切随访评估安全性、血压及肾功能变化情况,推荐在3、6个月及其后的每6个月行腹部MRI检查评估靶病灶的体积变化;依维莫司治疗的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早期积极地预防不良反应和管理有助于增强患者依从性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3 侵袭性治疗后和特殊人群的监测和随访

:侵袭性治疗的TSC-RAML患者,若未接受依维莫司治疗,需要更加严密的随访及监测,推荐每3~6个月复查腹部MRI检查评估肾脏病变变化情况;对于TSC-RAML孕妇和青少年患者,推荐在安全的前提下保守治疗并严密随访。

4 结语与展望

随着人们对TSC-RAML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mTOR抑制剂的出现,目前已可有效地控制TSC-RAML肿瘤且降低其破裂出血的风险,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国癌症杂志》年第1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1.1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woak.com/kfal/9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