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肥大细胞瘤综述一陈宇驰
导读
肥大细胞的肿瘤性增生称之为肥大细胞瘤,它是犬最为常见的皮肤肿瘤,是猫第二常见的皮肤肿瘤。但是犬和猫的组织病变形式,生物学特性,治疗方法和预后都不相同,因而不能将犬和猫的肥大细胞瘤混为一谈。
发病率和危险因素
犬肥大细胞瘤占犬全部皮肤肿瘤的16%至21%。其主要发生于老年犬(平均发病年龄为9岁),但是目前有报道的肥大细胞瘤发病年龄段为3周龄至19岁。该肿瘤最常发生于混种犬,不过也有报道称拳师犬,波士顿梗,拉布拉多,比格和雪纳瑞这些品种更容易发生。不过虽然拳师犬的肥大细胞瘤发生率很高(近50%),但是其发生的肥大细胞瘤大多数是组织学分级较低或中等的,其预后一般较好。完整的遗传学发病原因目前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
目前尚未发现此种肿瘤具有性别倾向性。不过现在发现雌激素和孕激素会影响到犬肥大细胞的功能。欧洲有一例研究报告称患有肥大细胞瘤的母犬使用进行化疗疗后可能会具有较好的预后结果。虽然在美国进行的研究没有发现这样的联系,不过这可能是由于欧洲未绝育的母犬比较多,从而导致性激素对肿瘤生物活性的影响达到了统计上显著的要求。
现在已报道了一例3岁的杰克罗素梗发生多灶性肥大细胞瘤自发性的消退。所有的肿瘤在27周内全部消退。类似这样的自发性消退的情况一般认为是增生或是发育不良,而不是真正的肿瘤性病变。
犬发生肥大细胞学的病因目前基本上还未知。在非常少的病例中可发现它的发生可能同慢性炎症或使用皮肤刺激剂有关。目前有实验发现通过肿瘤细胞组织能够将肥大细胞瘤传给非常年轻或免疫受损的实验犬,在很少的情况下无细胞成分的抽提液也可以造成肿瘤的转移,但是还没有很明确的证据证明肥大细胞是由滤过性病毒所引起,也并没有传染病学的证据证明这种肿瘤会发生种间的横向传播。
病理学
现在认为皮肤肥大细胞瘤起源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分化良好的肥大细胞含有胞浆内颗粒,这些颗粒随着细胞的成熟而逐渐增大。这些颗粒中含有包括组胺和肝素在内的大量生物活性成分,而这些物质能够被甲苯胺蓝染色。
犬肥大细胞瘤的组织学模式非常多变,目前已经很明确的将其组织学的分级作为很好的预后指标,因为组织学的构造对其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结果有很好的预示作用。现在根据组织学的标准将肥大细胞瘤分为了三类:未分化,中等分化,分化良好。
对于肥大细胞的转移率而言,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早期通过剖解得方法进行诊断的报告称其转移率高达96%,但是这个数据很可能是被高估了。因为进行剖解的动物大部分都是由于肿瘤发生死亡或安乐死的,而大多数这样的动物发生的都是预后较差的退行性未分化肿瘤。根据临床上的报告,分化良好的肥大细胞瘤转移率较低(少于10%),中等分化的肥大细胞瘤转移率中等,而未分化的肥大细胞瘤转移率介于55%至96%之间。大多数的这种肿瘤首先是散布到局部淋巴结,然后转移到达脾脏和肝脏。其他的内脏器官也可能发生转移,不过肺部的转移并不常见。如果是全身性广泛散发的肥大细胞瘤病例,则可能能在骨髓和外周血液中发现肥大细胞。几乎有一半的间变性内脏肥大细胞瘤会转移到骨髓中。
在肥大细胞瘤的病例中可能发生由于肥大细胞颗粒中生物活性成分释放出来而造成并发症的情况。胃肠道溃疡比较常见,对死亡病畜进行剖解发现其发生率在35%至83%之间。不过由剖解而得出的数据很可能会夸大实际的发生率。有少部分发生溃疡的病例会发展为穿孔。由肥大细胞肿瘤颗粒释放出的组胺会通过H2受体作用于壁细胞,导致盐酸分泌增多。患有肥大细胞瘤的犬的血浆组胺浓度会升高,因而有文献提到监控血浆组胺浓度将有助于监控疾病的进展。同时这些患犬的血浆胃泌素含量也会比较低,因为胃里的盐酸浓度增高会通过负反馈机制抑制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胃酸分泌增多,同时血管又遭受破坏,这可能就是造成胃部溃疡的原因。肥大细胞在手术期间颗粒发生降解,随后释放出组胺和其他物质,一些几乎不具特征性的血管活性物质也可能导致手术期间出现致命性的低血压。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人在患有肥大细胞疾病时,可能出现由于肿瘤细胞分泌的D系列前列腺素介导的低血压状况。有报道称患有肥大细胞瘤的犬出现了凝血紊乱的状况,这可能是由于肥大细胞颗粒中的肝素释放出来的结果。临床上出现的出血不一定是与这个现象相关,但是在手术时由于抓持肿瘤造成细胞脱颗粒从而引发的局部出血可能是很严重的并发症,即使病犬在术前的凝血指标都正常。
切除了肥大细胞瘤的部位伤口愈合缓慢可能是由于肿瘤释放出的蛋白质水解酶和血管活性胺局部作用的结果。对小鼠进行的研究发现肿瘤释放出的组胺会与巨噬细胞上的H1和H2受体结合,导致纤维母细胞抑制素因子释放,这就导致正常的纤维合成作用减弱,伤口愈合延迟。此外组胺还能减少角质细胞的增生,进一步抑制伤口的上皮化。
病史和临床症状
皮肤肥大细胞瘤的临床表现极其多变。大多数肿瘤是单独发生的,但是有11%到14%的动物会出现多处病变。这些肿瘤的表现同组织学的分化息息相关。分化良好的肿瘤倾向于单发,直径为1—4厘米,生长缓慢,橡皮样,并且通常到诊所就诊时肿瘤已经生长6个月左右了。这类肿瘤不会出现典型的溃疡,但是生长在其上的被毛可能会脱落。未分化型的肿瘤倾向于生长迅速,发生溃疡的病变会导致相当严重的不适,而且肿瘤也会长的很大。周围组织可能会发炎和水肿,还可能会发展出小的卫星样结节。而中等分化肿瘤的表现则处于上述两种极端情况之间。皮下的肥大细胞瘤通常触诊起来柔软并有肉感,临床上常常会将其误诊为脂肪瘤(有大约10-15%的肥大细胞瘤曾被误诊为脂肪瘤)。
患有肥大细胞瘤的犬的病史和临床症状可能会由于肿瘤细胞释放出的组胺,肝素和其他血管活性胺造成的并发症而变得很复杂。在偶尔的情况下,在检查时对肿瘤的机械性抓持会造成细胞脱颗粒,随后在周围组织出现红肿和形成风团。也可能发生胃肠溃疡,出现呕吐(可能带有血液),厌食,黑粪和腹部疼痛这些病变的相应症状。
在肺部和胃肠道能发现大量的正常肥大细胞,但是这些部位发生肥大细胞瘤的几率很低。犬的皮肤肥大细胞瘤通常来源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他们最常见于躯干部位(占所有部位的50-60%)。四肢发生的肿瘤占到所有发生的肿瘤的四分之一。在头部和颈部很少能见到病变,在结膜,唾液腺,鼻咽,喉部,口腔,胃肠道,输尿管和脊柱这些部位也有发生肥大细胞瘤的报道,但是非常罕见。
通常称之为离散性或全身性肥大细胞增生病的肥大细胞内脏型病变也是可能发生的。犬发生的此类病变几乎全部是由未分化的原发性皮肤病变发展而来。伴发的异常病变情况还有淋巴结病,脾肿大和肝肿大,这些症状的出现则表明这是离散型肥大细胞瘤。在骨髓和外周血液中发现肥大细胞也是非常常见的情况。在很多发生内脏肥大细胞瘤的犬中也发现在其胸水和腹水中有大量的肿瘤性肥大细胞。
最近还报道了一系列发生原发性胃肠道肥大细胞瘤的病例。肿瘤沿着胃肠道均匀分布,大部分的犬都是因为呕吐,腹泻和黑粪而来诊所就诊。在第一次入院后,只有40%的犬存活了30天,不到10%的犬存活时间能达到6个月。
预后因素
因为对犬肥大细胞瘤进行预后判定的因素决定诊断和治疗所需要的步骤,因而要在诊断和治疗之前讨论预后判定的问题。具体影响预后的因素见表1。
表1影响犬肥大细胞瘤的预后因素
在内脏型的肥大细胞瘤中,常见由于肥大细胞脱颗粒造成的全身性症状,例如食欲不振,呕吐,黑粪,大范围的红斑和水肿,出现这种症状预示着该犬预后不良。在有报道的16例内脏型的肥大细胞瘤病例中,平均生存时间时间为90天,所有的犬都由于该肿瘤而死亡。一些研究也发现局灶性的肿瘤溃疡,红斑或瘙痒也与预后不佳相关。如果在手术切除后又有复发,则预后则更为不佳。因而在症状刚出现时就进行积极合适的治疗比肿瘤复发后才进行治疗的预后要好。
诊断技术
肥大细胞瘤是在进行细针抽吸的基础上作出的诊断。可以使用诊所中常用于血液学染色的染液对其进行染色。肥大细胞表现为小的至中等大小的圆形细胞,其内含有大量的小的着染为紫红色的均一性的胞浆内颗粒。有少部分的肥大细胞瘤中的细胞颗粒不容易着染,导致它们看起来是上皮细胞样或是巨噬细胞样,一般称之为“煎蛋样”表现。虽然使用瑞氏吉姆萨染色能染出这些颗粒,但是还是有必要使用组织切片检查来检查这样的肿瘤。虽然细胞学检查很方便,但是临床医生必须要注意,并不能通过细胞学检查来判断组织学的分级,强烈推荐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来判断分级情况。
在进行细胞学检查之后,就要根据是否出现影响预后的因素来判定需要进行什么样的进一步检查。如果肥大细胞瘤位于可以进行大范围手术切除的位置,同时没有出现会影响预后的因素,那么就不需进行其他的检查,只需进行大范围的手术切除即可。要将切下的全部组织送检以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便判断组织病理分级和是否已经完全切除。如果组织病理检查发现切下的样本是未分化型的肿瘤或是没有完全切除,那么就要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措施,这往往要求对原发部位进行更积极或更为昂贵的治疗。
表2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肥大细胞瘤按临床症状分级的规定
如果肿瘤发生在不能进行大面积切除手术的部位(例如四肢远端),或是在其病史中或体检时发现了有不利于预后的因素,那么就推荐在进行治疗前进行辅助的检查来进一步对病变进行分级。一直以来,对肥大细胞进行的完整分级评估包括对局部淋巴结进行的细胞学评估,全血计数和制作白细胞层涂片判定外周血肥大细胞增多症,如果有需要的话,还要对脾脏或肝脏进行超声检查和细胞学评估,还需拍摄胸部X光片和进行骨髓抽吸。在这种情况下,还通常对肿瘤进行切开活检以评估组织病理分级。这些辅助检查的结果能够让临床医生更好的向畜主告知可能的治疗结果。这些结果同样也能帮助兽医和畜主筹划最终的治疗方案和疗程。
然而现在对于大多数患有肥大细胞瘤的犬而言,对其肿瘤进行分级所需进行哪些辅助检查的理念已经发生了改变。对该肿瘤进行手术前分级进行所需要的最基本检查项目包括标准的老年病畜麻醉前血液检查,对局部淋巴结进行细针抽吸(即使淋巴结的大小正常)和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对胸部进行的X光检查很少能够发现转移灶,不过在进行昂贵或是有侵袭性的治疗前进行这样的检查以策万全还是很有意义的,可以通过该项检查排除可能的其他疾病或是潜在的心肺性疾病,以防止这些问题造成麻醉意外或其他异常情况的出现。对结构正常的肝脏或脾脏进行细针抽吸可能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非恶性的正常肥大细胞反而可能会干扰对结果的解读。
在发生内脏型肥大细胞瘤的病例中,有37%的病例的白细胞层涂片中能看到肥大细胞,56%的病例的骨髓抽吸涂片中能发现肥大细胞。然而这些病例只占到肥大细胞瘤病例的一小部分,而且由于内脏型肥大细胞瘤都是致命的,因而无论在血液中或是骨髓中是否有发现肥大细胞都很少影响到治疗的措施。唯一的例外情况是在极其罕见的原发性肥大细胞性白血病病例中,当病变没有侵袭到局部淋巴结和腹腔器官时是不太可能在外周血液或骨髓中发现肥大细胞的。
在对肥大细胞瘤进行分级的辅助实验时,临床医师一定要意识到在正常的组织里也是能发现肥大细胞的。在一个对56只比格犬进行的研究中发现,接近24%的淋巴结抽吸液包含有肥大细胞(范围:每张涂片含有1到16个肥大细胞;平均数:每张涂片6.4个肥大细胞)。因而对于淋巴结的细针抽吸涂片而言,偶见一个单独的肥大细胞并不能证明发生了肿瘤转移;如果是成团或是集簇出现才考虑转移的可能。推荐对细胞学检查怀疑有肿瘤可能的淋巴结进行手术摘除并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在另外一个研究中,研究人员检查了51张骨髓抽吸涂片,在其中2张涂片中发现了单个的肥大细胞。而对来自同一批的犬的53张血液白细胞层涂片的检查没有发现有肥大细胞。不过还有报道称在患有急性炎性疾病(特别是细小病毒感染),炎性皮肤疾病,再生性贫血,非肥大细胞肿瘤的其他肿瘤和有创伤的犬会出现外周性肥大细胞增多症(每微升血液含有1个到90个肥大细胞)。有一个研究甚至发现在犬患有非肥大细胞瘤疾病时,其比患有肥大细胞瘤的犬更容易发生外周性肥大细胞增多症,而且增多更明显。因而以往认为血液白细胞层涂片是对肥大细胞瘤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的观念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正,这种评估方法可能更适合于评估病变的进程。
总的来讲,如果需要对肥大细胞瘤进行分级评估,那么可以对局部淋巴结进行评估,可以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并对“异常的”器官进行细针抽吸检查和进行胸部X光检查。通常并不需要进行血液白细胞层涂片,骨髓抽吸和对结构正常的腹部器官进行细针抽吸检查。
***宠物医师网***
***为您提供及时、准确、实用的服务信息**
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生- 上一篇文章: 这些可怕的症状都是因为缺维生素E
- 下一篇文章: 下周瑞慈名医出诊排班11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