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有曰秦善文消化道肿瘤中医辨证探讨

                      

我国是消化道肿瘤的高发国家,吾师郭淑云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被评为全国第五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多年来致力于胃肠、肝胆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辨证精准,根据肿瘤的病因病机以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有幸从郭师学习,现整理探讨如下。

                                                                                                  

明辨病机,正虚毒结

                                                                          

郭师认为,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主要是由于饮食失节,正气虚损,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以致气滞、血瘀、痰凝相互胶结,日久蕴毒,结而为块,阻于经络脏腑而形成癌瘤。癌瘤的生长又会进一步损耗正气,正不遏邪则助长癌瘤的发展。正虚毒结是消化道肿瘤发生的两大因素,正虚为本,毒结为标,肿瘤的发病机制责之于正虚基础上癌毒内生。

癌毒具有凶、顽、难、痼、杂的证候特点。癌毒致病暴戾,病情凶险,预后较差;症状多端,病情善变,反复顽固;诸邪易交夹为患,常规辨治难以奏效。由于病情的特殊化,尤其要注意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严防误诊,更防误治。

                                                                                                                                                                                                                                                

详审寒热,细辨真假

                                                                          

消化道肿瘤病证种类繁多,症情复杂,临证时颇为棘手,如何辨别病性寒热尤为重要。郭师重视患者自身对寒热的感觉以及饮食寒性热性的问诊来辨明寒热。主要问患者,是否有怕凉,或有易于上火等症状,而且,对每一位患者,都要询问能否食冷,食冷有无不适反应。如患者怕凉、喜热食或食冷病情加重者多属寒证。反之,如患者易上火、喜冷食而不喜热食者多是热证。此外,如遇患者咳嗽,咯痰,不可单以痰白或黄,即断定为寒证或热证。如果白痰容易咳出者,是寒证;但痰白而不易咳出者,此为热证。

消化道肿瘤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病程日久,病情笃重,尚需细辨寒热错杂及寒热真假之证。由于部分消化道肿瘤患者曾接受手术、放化疗、介入等治疗,易合并骨髓抑制或消化道反应,常常可出现寒热错杂证,既有咽喉不利,口干,唾浓痰,恶心呕吐,心烦,易上火等上热症状,同时又有心下痞满,腹痛,肠鸣泄泻,怕冷等下寒症状。关于寒热真假的辨证,吾师强调应注意舌象,因为舌象最能反映病性之寒热,凡患者舌质淡白,舌体胖大有齿痕,舌面湿润或津液欲滴者,如反有某些热性症状,多为真寒假热证。如舌苔黄或黄腻,而舌面多津,且有真寒症状者,此亦为寒证,不可误认为湿热。如此,可将舌苔喻为禾苗,舌质喻为土地。譬若阴雨霏霏,连月不开,地如沼泽(舌面多津),则禾苗淹没,苗亦黄也(舌苔黄);如阳光普照,久雨转晴,则禾可复苏(黄苔可退),如视此黄苗为干旱所致,复灌以寒水,则苗必溺死。由此,判断寒热应取决于舌质之红、淡,津液之多、寡,而不能取决于舌苔之黄、白。

                                                                                                                                                                                                                      

虚实阴阳,重在辨证

                                                                          

消化道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通常为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本虚标实之证。但在不同阶段,证候表现不同。早期邪盛而正未衰,人体正气有能力祛邪,这时当以祛邪为主,使邪气外出。中期邪气盛,正气渐虚,机体尚能耐受祛邪药物的作用,这时需扶正、祛邪并用,扶助人体正气,以祛邪外出。晚期正虚而邪实,人体正气虚衰,邪气盛实,则需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正如《医宗必读》云:“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之,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渐残,则任受补。”

消化道恶性肿瘤晚期,常见消瘦、厌食、食不得下,或浮肿,臌胀等阴阳俱虚之证。关于阴阳俱虚证的辨别,郭师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1)这类患者很少出现发热以及上火的情况,因阴虚者,易出现上火症状,如夹杂阳虚则不发热。

(2)这类患者的大便多正常,因为阴虚的便干与阳虚的便溏,可互相抵消,所以不会出现阴虚的大便干燥或阳虚的大便溏稀。患者一派阴虚症状,如若大便不干,即应意识到已夹阳虚或气虚。如一派阳虚症状,而大便正常,即应辨为阴阳两虚。

(3)阴阳两虚的患者在寒热的耐受程度也会比其他患者更敏感,冬季时比其他人还要怕冷,夏天比其他人还要怕热。

                                                                                                    

病证合参,分清主次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法则,但由于“病”与“证”对疾病本质反映的侧重面有所不同,所以在诊治消化道肿瘤时是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例如,某直肠癌患者和菌痢患者都可表现为湿热痢,如果皆用芍药汤加减治疗,其效果肯定不同。因此,需充分借助现代科学方法加以检测,找出病因,确定病位,识别病性,把握病势,判明邪正盛衰,将辨证与辨病有机结合。郭师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在辨证与辨病中,辨证是求病之因,辨病为明病之类,二者相结合,要分清主次,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辨证为主,辨病为辅,方能纲举目张,施药中病。倘若临证舍弃辨证施治之大法,囿于西医理论及现代药理实验研究来代替中医理论指导中药的运用,不是参西,而唯衷西,则方药与病证常南辕北辙,终至治不得法。

                                    

本文作者

                                      

秦善文教授

秦善文教授

秦善文教授

秦善文教授

分清主次

秦善文教授

                                                          

河南中医院血液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分会常务委员

                              推荐:

杏林有曰

朱方石:益气健脾化积方改善胃癌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

杏林有曰

朱方石:“分期辨病、病证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健康驿站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杏林有曰

俞杞泉:术后化痰方干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并发症

杏林有曰

王仁忠:春季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中西医防治策略

天江发布

天江药业年度工作荣获多项表彰

天江发布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天江药业创新项目评审会召开

杏林有曰

黄穗平: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健康驿站

酒逢知己千杯少,觥筹交错间,切莫贪杯!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点点在看给小编加个鸡腿




转载请注明:http://www.lwoak.com/ysbj/9121.html